首页 > 餐饮行业 >中国古代是合餐制吗为什么(中国古代是合餐制吗)

中国古代是合餐制吗为什么(中国古代是合餐制吗)

餐饮知识网 2024-06-09 14:55:29 619

合餐很好有助发展

在过去几千年历史当中,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方式一直都是“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分餐制。

中国古代是合餐制吗为什么(中国古代是合餐制吗)

早在西周时期,《礼记.礼器》就有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这里的“豆”指的是盛放食物的容器。不同身份的人,可以享用的食物是不同的。这种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思想,几乎影响了后面的整个封建时代。即使在平民之中合餐也被认为是一种有失体面的事情。

我们所熟悉的举案齐眉的故事,就是分餐制的例子。妻子为丈夫准备好食物,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尊敬。

古时候欧洲没有陶瓷使用的时候,他们吃饭用的都是什么餐具?

你好!欧洲从古至今餐具主要的种类为刀,勺,叉,制作餐具的材料在不同地区和时期变化很大,而且在同一时期因社会等级的不同,所用餐具的材质区别悬殊。欧洲历史文化主要起源于古罗马,而在中世纪时期法国和意大利地区影响力最为重要,所以下面我列举关于这两个不同时间段和地区的餐具特点:

古罗马时期:

制作餐具的材料主要为木头,当时的人们会找坚硬以及当地多产的树木种类制作工具,其中包括餐具,比如杨树,桦树等都是意大利地区比较多产的。

古罗马的贵族家庭还会用铜和银等材料制作餐具,凸显社会地位。贵族还会在餐具上刻印上家族的名字或者图案。

中世纪时期:

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进步标志性时间段,所以我举些文艺复兴后餐具文化改变的例子,还是根据普通民众和贵族区分来说。

普通民众的的餐具相对朴实,主要的制作材料还是为木头,相对于古罗马时期的变化就是更加实用性,比如形状的变化以及更加美观化。

贵族的所使用的餐具是变化最为显著,从材质上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象牙和金,当然普遍制作材料还是银。如果说与之前古罗马时期的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对餐具的装饰,比如用象牙,宝石,珐琅彩装饰餐具的手柄等。

餐具的使用习惯在欧洲不同地区也不一样,比如中世纪甚至到19世纪时期,德国地区和东欧地区的人们还喜欢用锡制的餐具,包括制作锅碗瓢盆等。

使用餐具的特殊习惯

有个很有意思的习惯,在中世纪时期很多人都喜欢自带餐具,包括贵族。这个习惯来源于刀子的佩戴,中世纪人们习惯随身携带小型刀具,而这些小型刀具随着时间的发展其装饰的精美度不断提高,这样刀具的佩戴逐渐变成了人们体现自己的一种方式,而随之而来的就是餐具也随身携带,当然随身携带的餐具肯定是非常精美的,甚至餐具上会有家族的图案等突出自身的显贵。

不知道

古代皇帝一顿饭多久能吃完?

关于皇帝吃一顿饭需要多长时间,我想,等读完这一篇回答,你一定可以从皇帝吃饭复杂的流程里面估计得到。

先简要说一下吧。

皇帝吃一顿饭,除了试毒环节之外,其他环节基本上跟我们现在吃饭基本一样,皇帝吃饭所需的时间,应该跟我们今天在外面点个菜差不多。

当然,皇帝一个人的菜品是非常多的,不过不用担心,他的厨师也多呀,另外还有早已经做好的温饭,所以根本不用担心他的上菜速度,肯定不存在太监跑过来说什么“菜马上好了”。

现在让我们仔细先看看皇帝吃饭的复杂流程。

首先要知道,皇帝的饭不叫饭,而叫“膳”,按照一般程序,皇帝吃饭,首先是皇帝吩咐一声“传膳”,然后身边的太监便一个传一个地喊“传膳”。传到御膳房,御膳房专门负责上菜的服务员太监,便排成一个长队拿菜到皇帝的餐厅门口,然后由皇帝另外贴身的专门太监,整整齐齐地把菜摆放到皇帝吃饭的桌子上。

当然,摆放这些菜品之前,还有一道最重要的流程,那就是“尝膳”,也就是“试毒”。我们知道,古代皇帝为了保护自己不被毒死,会用银针试毒,同时,还需要太监进行“人工试毒”。试毒之后,皇帝才正式开吃。

皇家的排场给谁看由于皇帝吃饭不定时,谁也不知道皇帝啥时候会吩咐一声“传膳”,所以为了能够迅速上菜,为了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把菜肴摆在桌子上,一般御膳房会提前半天或一天以前就把饭菜做好,煨在火上等候着。

据溥仪说,他们当皇帝,并不靠御膳房这种早就做好了的温饭充饥,他们每餐实际吃的是后宫送的菜品,至于御膳房做的那些,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太后或太妃们各自的膳房,那才是集中了髙级厨师的地方。

溥仪说,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有百样左右,要用六张膳桌陈放,这是她从慈禧继承下来的排场,溥仪说他的菜品要少一点,但是也有三十种上下。这些菜肴经过种种复杂的手续摆上来,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

我想,皇帝吃饭都是“吃独食”,身边没有观众,没有摄像机直播,也没有纪录片导演拍摄,真不知道这帮皇家贵族,摆这个排场给谁看。据说有时候会赏光让某些大臣一起用膳,可能是给大臣看的吧。好在这些吃不完的菜,据说会赏赐给身边的人或者臣子们,不会太浪费。

皇帝进膳讲究“吃一看二眼观三”,这和穷苦人家“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同,更多的是为了体现一种排场。吃饭时的规矩也极严,须遵守“吃菜不许过三匙”的家法,有说是为了防止下毒,害怕居心叵测的人知道皇帝喜欢吃哪个菜,进而下毒。

皇家菜谱《宋会要辑稿·方域》记载宋朝皇帝每天只有这两顿正餐。但是在正餐之外,他们随时可以加餐,这叫“泛索”。因此,之所以只有两顿正餐,纯粹就是演戏,是为了给天下人一种朴素节约的形象。

大宋宫廷服务员中,有一位在侍候皇帝喝酒的时候,偷偷抄下了一份布菜清单。后来这份清单被命名为《玉食批》,从宋朝一直流传到今天。

据记载,宋朝皇帝吃饭的这些菜,并不是一下全端上来,而是每喝一杯酒就上两道菜,每上一道新菜就把前两道菜撤下去。

《玉食批》记载:

喝第一杯时,上花炊鹌子和荔枝白腰子。

喝第二杯时,换奶房签和三脆羹。

喝第三杯时,换羊舌签和肚签。

…………………

这些看起来花里胡哨的菜名,实际上跟我们现代的菜品差不多,许多名字只不过是唬人的,用来诱人点菜,比如上来一道“雪山盖顶”,一看,只不过是白糖西红柿。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皇帝的寿宴,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节全部到场,正殿和偏殿都坐满了人,场面很宏大,仪式很庄严,教坊司的艺人吹拉弹唱并表演杂技,既隆重又热闹。可是,给大家吃的那些饭菜,我们今天看起来,也并不稀奇。

大致列举如下:索粉、水饭、干饭、肚羹、缕肉羹、爆肉、肉咸豉、群仙炙、炙金肠、炙子骨头、天花饼、白肉胡饼、莲花肉饼、排炊羊胡饼)、馒头)、驼峰角子、太平。

这些名字虽然稀奇古怪,但是菜也是一般菜,这种起名方法,跟我们现代人一毛一样,都是名头唬人,实际都是普通菜。不得不说,在食品宣传创新方面,我们并没有太超过古人多少,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多要学习古人前辈的地方。

其实,单论吃饭的时间,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饭菜再丰富,能让人吃进肚子里的,总量应该是差不多。我们不妨换个视角,不纠结吃饭时间,从“吃什么”以及“怎么吃”两个方面,看看古代皇帝的饮食。

汉代皇帝常吃的是牛羊肉,所谓“烹羊宰牛”,食材不错,但是烹饪水平不高;唐代宫廷的肴馔有了不少记载,如武则天令宫女采摘百花制作的“百花糕”,烧尾宴上的“水晶龙凤糕”,还出现了“看席”,其实就是形制华美、寄有寓意、主要供食客观赏,而并不为了吃的肴馔,有了看席加正餐,一顿饭下来怎么也得三五个小时吧;宋、元、明三朝,皇帝的宴席愈发丰盛,吃得更加精致,花费的时间肯定也不会比前朝短。

下面重点说说清朝。奢侈浪费,注重礼制,是历代宫廷饮食文化的共同特点,只是这两点在清宫廷表现得更为突出。历代皇帝中,清代的皇帝比较“勤政”,每天六点以前起床,分早晚两顿饭,早上在早晨6点到8点,晚上在12点到下午2点。除了正餐,还有小食点心随意供应,皇上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据说乾隆皇帝的小吃中,光粥就有二十多样可供选择。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吃饭的时间并没有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皇帝吩咐传膳,太监们就一点一点地把餐具、食物一一端上来。绘着金龙的漆器盒、印着龙纹的瓷器,盛放着各种精美的食物,每样菜在送来之前都要有太监尝过,东西摆好之后,皇帝终于可以用膳了。

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如果您觉得回答得还不错,欢迎点赞和转发~

一只爱吃的小肥虾,带你领略美食背后的趣味与文化。^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