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餐饮行业 >清朝宴会(清朝举办宴会的地方)

清朝宴会(清朝举办宴会的地方)

餐饮知识网 2024-05-30 14:10:26 83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由于皇权的专制统治,逐渐形成了以宗法人伦为基础、以礼乐文化为外在表现的森严等级秩序体系,这个体系在清代达到极点。

礼仪秩序把人与人之间划分为明显的等级区隔,使人们在君主的统治之下得以和谐相处。入关后,满洲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统治,大量吸取儒家礼仪制度,制定并多次修订《大清会典》等礼仪规制性文件。历代统治者明知礼仪形式繁缛,不符合时代发展,但也不能违背,由于礼制是先祖所创,还需照本严格执行。

清朝宴会(清朝举办宴会的地方)

正如《礼记·礼运》中提到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作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必然也处处体现着等级秩序,包含菜品数量、入宴座次、餐具种类、进餐顺序在内的诸多方面均受到礼仪制度的约束。大宴的等级与礼仪年节的大宴即是一种等级秩序,要彰显的是以饮食为载体的封建等级与礼制。早在清军入关以前,满族统治者就已形成了对于三大节的筵宴礼仪规定,

“元日宴,崇德初定制,设宴崇政殿,王、贝勒、贝子、公等各进筵食牲酒,外藩王、贝勒亦如之”。

身份地位不同,筵宴所使用的食材与菜品的数量也有着等级之别。努尔哈赤时期就曾强调不同等级王公的宴饮规制:“诸贝勒之子娶妻设宴,可宰牲九只。诸大臣之子娶妻设宴,可宰牲六只。其次之诸大臣之子娶妻设宴,可宰牲三只”。

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十月十六日,更是制定了从亲王到庶民一整套等级的婚宴规制。

“奉宽温仁圣汗谕旨制定:凡亲王、郡王娶妻、嫁女、娶媳设宴,……和硕亲王娶妻、娶媳设宴,准宰牲畜五九之数,设席六十桌,备酒六十瓶。多罗郡王娶妻、娶媳,准杀牲畜四九之数,设席五十桌,备酒五十瓶。多罗贝勒娶妻、娶媳,准宰牲畜三九之数,设席四十桌,备酒四十瓶。固山贝子等娶妻、娶媳,准宰牲畜二九之数,设席三十桌,备酒三十瓶”。

入关后,清代宫廷的大型筵宴被严格区分出等级据《大清会典事例·光禄寺》载:满席分为六等,汉席分为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五类。不同场合的宴席要按照规定执行相应标准,如万寿圣节及元旦赐宴、皇子成婚、公主下嫁采用四等满席;赐宴达赖喇嘛及朝鲜国贡使采用五等满席;经筵讲书、衍圣公朝觐时采用六等满席;恩荣宴、会武燕用上席中席;修书开馆日、告成日赐宴兼用一二等汉席。

不同等级宴席食材内容也有严格的规定,满席以饽饽等主食为主,例如四等满席用面六十斤,席上有红白环馓三盘、棋子四碗、麻花四盘、饼饵十六盘、干果十二盘,计有热菜二十品、冷菜二十品、汤菜四品、小菜四品、瓜果二十八品、点心、糕饼面食二十九品,共计一百零八品。汉席则以菜肴为主,例如一等汉席内馔鹅、鱼、鸡、鸭、猪肉,共二十三碗,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

除食材内容外,不同筵宴还有着各自严格的礼仪顺序。摆宴时侍皇帝入座后,宴会开始,先上热菜、后汤菜。进膳后,献奶茶,献茶毕撤席,接着摆酒膳,有荤菜二十品、果子二十品。

由此可见,繁缛多样的宫廷筵宴有着十分森严的等级与礼制要求,不管是满席还是汉席,席面食物数量繁多,均已超出正常人一顿饭所需要食用的分量。

最近正好在看溥仪的老师庄士敦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他在书里详细写了皇帝的寿宴和婚宴,这两个算是晚清非常大型的宴会了,我在这里摘录部分,书里对这两部分内容写得非常详细,由于内容太多,所以我删减了一些仪式进行时的细节描写,希望对您的问题有帮助。

首先是宣统皇帝的寿宴:

皇帝的生辰在紫禁城内被称为'万寿'或者'万寿圣节'。那天的典礼主要在皇帝的大殿以及乾清宫前的四方广场举行。整个典礼非常隆重,有一定的仪式流程。首先,皇帝要在奉先殿向先祖表明今天是自己的生辰。这项仪式一般由皇帝主持,有时候皇帝也会任命亲王来主持。

之后,便是朝臣们进宫拜寿。帝师、王公大臣和皇族人员都必须在8点前进入皇宫。这些拜寿的人先要在懋勤殿以及其他可以到达四方广场的宫殿内等候。期间,他们可以用些茶点。乾清宫大殿前有一处汉白玉的平台,这是司仪和皇宫的御用乐师在举行大典时所在的地方,他们在朝臣们等候的时候到达指定位置。还有一些官员官阶较低,他们虽然有资格参加大典,但是不能像高官那样接近皇帝,他们主要集中在一个长方形的空地上。这片空地的北方便是乾清宫的正门。

典礼的仪式分成了好几段,每段仪式都有一段音乐和简约的赞词。那些身穿红衣的乐师们各自负责自己的乐器。汉白玉的平台上依次摆着钹、铃、罄、编钟和编锣等。当官员们看到华丽和庄重的华盖出现在大殿正门时,他们就要离开原来待的宫殿,然后依据官阶地位在汉白玉的通道上站立。人们所站的高度跟其地位有关。越是靠近大殿,其平台就会越高,站在平台或者台阶上的人在宫廷中的地位也越高。大殿前的红色台阶上站着的都是皇亲国戚,以帝师为首的其他人则站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平台上。

一段音乐和赞词结束后,会有人用华盖摆在大殿门前,挡住殿内的情况。然后,就是“升殿”的仪式,即皇帝登上龙椅。华盖的作用就是挡住人们的视线,皇帝是非常神圣的,一般人不能窥探圣颜。不是所有人都不能看到圣颜,皇帝“升殿”时,由四个御前太监和一个内务府人员陪同。

“升殿”仪式结束后,乐师们演奏的音乐会发生变化,华盖也会被抬走。之后,乐师们会停止演奏,片刻后再演奏另外一段音乐。然后,醇亲王会从平台上由大殿偏门走入大殿内向皇帝祝寿。祝寿的过程非常短,依据典礼的要求,亲王会为皇帝奉上材质为黑檀的“如意”。西方人认为这如意代表着权力,其实,它只是在问候中表达敬意。皇帝会在醇亲王登上御阶时接过他手中的如意,而醇亲王鞠躬之后便退出大殿。

依照中国的传统,朝臣都要向皇帝跪拜。醇亲王是皇帝的父亲,父亲若是向儿子下跪是不符中国的孝悌之义的。因此,醇亲王可以不用向宣统皇帝下跪。除了醇亲王,不用向皇帝下跪的人还有皇帝的母亲醇亲王福晋以及四位太妃。太妃在辈分上要高于皇帝,享有此特权。不过,整个皇族中,醇亲王是唯一一个不必叩拜皇帝的男子。

醇亲王祝寿完毕后,便是其他亲王们向皇帝祝寿。他们会在司仪的指示下,对皇帝“三叩九拜”。所谓“三叩九拜”就是分三次跪下,每次下跪叩头三次,算下来一共叩头九次。当司仪宣布“谢恩”后,官员们还需再次下跪叩头三次。依据传统,皇帝会在重大节日时赏赐官员。第二次行礼是对皇帝的赏赐表示感谢。

整个过程中,宣统皇帝都安静地坐在龙椅之上,保持皇帝的庄严。他只在接见醇亲王时才会起身。

华盖外的大臣们对皇帝行礼时,其他站在广场上的官员也会行礼。这些人的官职较低,无法得知殿前仪式的内容,只是依照门口礼官的指示行礼。这批官员中,包括宫内的所有下层人员,在过去的典礼中,还包括大量二品以下的官员。

典礼结束后,乐师会继续演奏音乐,皇帝离开龙椅。皇帝离开乾清宫后,华盖就会撤下。皇帝回到养心殿后,就会换下龙袍,然后接见另一些人。这些人包括皇室人员,他们并没有接到正式的邀请。典礼结束后,皇帝还会在皇宫的某处举办盛宴。

史书记载,有很多盛宴曾在乾清宫中举办。例如,清政府在乾清宫款待过外国来使。1713年,康熙皇帝为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在乾清宫举办千人宴。当时,近2000名普通百姓得以参与。乾隆皇帝在1785年也举行过类似的宴会,当时参加的人数达4000余人,这些人还得到皇帝的赏赐——一柄镶玉如意。

然后是宣统皇帝的婚宴:

皇帝订婚的时间是在1922年3月11日,那一天皇室发布了第一个选定皇后的诏令。

在第一条诏令颁发后的第4天,宫廷官报报告,皇后的父亲荣源进宫表达了他对皇帝的感激之情。

紧接着便是将皇后送回北京,不过这是为了让皇后在皇室的势力范围里接受必要的宫廷礼仪的培训,她还没有资格进入紫禁城,也没有得到觐见的允许。

4月6日的早晨,这一天宣统皇帝会穿上礼服来到寿皇殿祭拜,我们的皇帝就要在此面对祖先庄严地告诉自己即将订婚的事情。到婚礼的前一两天,他还要去太庙里向祖先们宣告婚典的日期,这些仪式分别由礼亲王和义亲王负责。

在大婚之前,还有三件事最重要,分别是10月21日的“纳彩礼”,11月12日的“大徵礼”和11月30日的“册封礼”。这三个日子,都是宫廷钦天监选定的吉祥日,从形式上看这三个仪式在很多地方并无区别。

第一个仪式,“纳彩礼”所送出的彩礼是按照大清朝的先例严格挑选的。

在“纳彩礼”结束后两周,便会举行“大徵礼”。这“大徵礼”标志着仪式的第二个步骤的进行。在这一次仪式中,亲王如同第一个仪式一样手持节杖前往“后第”,不过是赠送礼物给新娘和她家里的其他成员,但这一次的礼物要比第一次贵重得多。

不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最后的“册封礼”,它在皇上大婚前夕举行。

当仪仗队到达新娘住所时,仪式比前两次都要复杂,这一次也是新娘第一次出席,正式接受金册和金印的仪式,要听使者宣读皇帝圣谕。宣读圣谕的整个过程之中,她都要跪着,随后她还要做出一些复杂的礼仪来接过圣旨,包括六次垂臂,三次下跪以及三次鞠躬。

其实在这一天早晨,淑妃会被作为新娘的身份先入宫。她先于皇后入宫,也是因为需要她率领宫内所有妇女,第一个迎接皇后进宫。

在满族的婚礼习俗之中,新娘入宫的时间确定为凌晨4时,她需要在3点的时候从家里出门。

新娘下轿的时刻,不过这个礼仪要求只有女人和太监在场,所有亲王和宫廷官员都转身离开大殿,大门也被关上。

随后的仪式与其他满族婚礼上仪式相似,主要是喝交杯酒和吃长寿面。新娘祭拜皇室祖先等,都将在接下来的几天陆续举行。

在这些庆典中最精彩的,则是在12月3日举行的典礼。这一天,皇上会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接受来自王公贵族和宫廷官员的祝福,这些人都会穿上正式的礼服。

无须多言,婚礼的花费是很庞大的,不过皇上也收到了大量贵重的礼物,其中就包括一百万现金,都是各地进献而来的。

婚典后的三天时间,也就是1922年12月3日到5日期间,宫中戏院上演着各种戏曲,都只邀请内廷成员。

那三天,中国许多著名演员都参加了演出,一共演出了三十三部全戏和折子戏。最不幸的是,皇后和女眷们都是坐在屏风后面欣赏戏曲,让这个场景失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