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培训 >给山西美食写一句广告语(给我山西美食)

给山西美食写一句广告语(给我山西美食)

餐饮知识网 2024-04-21 17:08:58 720

这个世界

唯有爱情和美食不能辜负

给山西美食写一句广告语(给我山西美食)

也能给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带来温暖

热气腾腾的山西冬季美食

我向你招手~

在一个人烟稀少、舒适而慵懒的早晨

穿着棉鞋、棉袄走在大街小巷

走进一家“雾蒙蒙”的店

品尝最接地气、暖胃的美食

太原——脑包丸子汤

清河源的脑花、京一里的小笼包、南小强的丸子汤,是太原人冬季早餐中离不开的“三老物”。

“脑”是山西特有的传统小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碗汤里,放入大块肥羊肉、莲藕、山药。汤里的作料有米酒、酒糟、黄芪,味道鲜美。早期,太原人天不亮就起床吃脑,又称“抓脑”。

蒸饺以牛羊肉为馅料,配以砂仁、豆蔻、白当归、陈皮、高良姜、肉桂、花椒等十余种中药材,曾被评为被誉为“中国金牌旅游小吃”。

太原丸子汤首先以夜宵的形式出现在街头,温暖了老太原人的心灵。后来,它因应时代的变化而转变,并继续作为早餐至今,唤醒了城市的活力。

大同——铜锅涮锅

大同的冬天比塞北北部严酷,但你只需要一顿铜锅肉涮锅就能保暖。用经典的大同铜火锅做边疆塞堡的阳高长城羊肉,别提有多刺激了。

大同铜锅涮涮锅以木炭为燃料,以羊肉为主料。是典型的“北派火锅”,具有大同独特的地域特色。热气腾腾的火锅温暖你的胃和心。和几个朋友围坐在铜锅周围!

朔州——右玉羊肉汤

当冷风吹来时,味蕾自动切换到“冬季模式”。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羊肉汤更让人安心的呢?如果你问朔州人冬天最不能缺少的是什么,那一定是羊肉汤了!

新鲜的羊杂和细滑的粉丝打底,淋上浓郁可口的汤汁,上面撒上葱花和香菜,香气扑鼻。右玉羊肉尤其有名,因此右玉羊肉汤成为冬季最受欢迎的美食。

忻州——炖菜

忻州地处晋北咽喉。这里历史上曾是胡汉交融地区,其饮食自然也就变得“兼容并蓄”。冬天,一锅炖菜成了忻州餐桌上的常客。

所谓“大”,并不是指锅大,而是指食材齐全、烹饪方法讲究。炖成糊状,特别适合冬天吃。五斋的“黑肉炖菜”、柯兰的“土豆炖菜”都是名菜。

阳泉——平定砂锅

冬季,天气寒冷,砂锅炖菜越来越受到食客的喜爱。豆腐炖排骨、粉丝炖猪肉、土豆炖牛肉,再加上蔬菜、腐竹、豆腐皮、粉丝等配菜,吃完感觉浑身暖暖的。

“吃平定砂锅就用平定砂锅。”这句绕口令听起来可能有些滑稽,但在阳泉,用平定砂锅器具做的平定砂锅炖菜却是一种独特的冬季享受。

晋中——油茶挂炉饼干

冬天的早晨,晋中人最喜欢的食物就是“油茶糕”,它暖心暖胃,足以抵御一切寒冷。

油茶原本是富商冬季早餐最常见的汤品之一。搭配麻花、馒头、糕点等干粮。它既营养又美味。民间称之为“暖胃汤”。

西阳的挂炉小烧饼无疑是油茶的最佳伴侣。它们易于消化、易于储存、便于携带、物美价廉。

吕梁——薯宴小米钱米

冬季时令蔬菜匮乏,因此农民一般会储存大量土豆等易储存的食物以供冬季食用。因此,土豆宴和“豆钱”就成了冬季的主要食物。

作为马铃薯大县,兰县将马铃薯烹饪发挥到了极致。吕梁薯宴被《中国美食》评为山西十大主题宴席之一。

小米钱饭是吕梁家家户户几乎天天吃的家常饭菜。黑豆或黄豆半熟,然后放在石头上,用锤子压扁。因形状酷似铜钱,故称“斗钱”。煮小米饭时,将其与米饭同时放入锅中,风味独特。

长治——壶关羊汤驴肉饼

中秋节至次年清明节之间的七个多月,长治人特别喜欢喝羊肉汤。冬天,喝羊肉汤配饺子,是一道很好的养生菜肴。

壶关县的羊肉汤最为有名。壶关羊肉汤是将煮好的羊肉切成丝,加入老羊骨汤熬成的。味道鲜美,有温补身体的功效。

潞城饺子糕是潞城特有的民间特色小吃。它主要是用驴油制成的。吃饺子时,用腌驴肉卷起来。油润,芳香,不软不硬,回味无穷。

晋城——扎格

杂格是晋城人最喜爱的早餐之一。吃一碗热腾腾的扎格会给人一种满足感,尤其是冬天的清晨。

阳城的杂歌有两种,一种是羊杂歌,一种是牛杂歌。无论是羊杂还是牛肉,都会搭配粉丝、白萝卜等配菜,荤素搭配。

临汾——牛肉丸子面

在临汾,冬季最受欢迎的美食一定是牛肉丸面。“辣”的快感不仅满足了口味,还让身体享受到了大汗淋漓的快感。

牛肉丸面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正宗牛肉、特制牛肉丸和特制面条,搭配独特秘制牛骨熬制的高汤。其口味独特,在当地很受欢迎。

运城——羊肉包子、羊肉胡萝卜

冬天,一碗羊肉,汤汁浓郁,让你感受到家乡的味道在口中回响。

解州羊肉馍是羊肉馍的简称。具有烹调精细、料重味醇、肉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十足、食后回味无穷的特点。

北乡羊肉和胡萝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运城市著名的传统小吃。其味道清爽,油而不腻,滋补身体,是著名的地方美食。

当整个城市都被冷空气笼罩时

热腾腾的美食还在等你哦~

冬天来山西

让美食温暖你整个冬天!

来源:山西文化旅游传媒中心